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澄澈磊落人 淋漓酣畅画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11-02 17:03:22 来源:网络
        澄澈磊落人 淋漓酣畅画
         同当今活跃在中国画坛多数中年画家一样,马书林的艺术启航是从上山下乡的知青年代开始的。记得是1975年由于学院不招生,我被派往在铁岭县开办的“省首届知青美术作品展创作班”辅导美术创作。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美术创作处在浓浓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艺术氛围里,艺术被牢牢地捆绑在政治的战车上。但那时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和展览活动,却为知青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艺术舞台,当时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极端政治化的题材并未掩盖知青们的才华。从全省选拔出来的知青队伍中的美术人才来自广阔天地的农村基层,他们用各种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表达着自己朴素的情怀。我记得其中一幅表现保卫祖国题材的年画“发发炮弹”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画面是采用透明水彩的年画表现方式,画法虽显稚嫩,但却清新隽丽,画面中人物表现细而不腻,作品中隐现出作者不寻常的潜在素质。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来自开原县的沈阳籍知青马书林。,我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年的书林一副英俊年少的单纯面孔里蕴含着聪慧与果决。记得美术班的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英俊少年”,当时他还不足二十岁,已是一个较大的青年点的“点长”了。他不仅能游刃有余地处理着青年点千头万绪的日常工作,而且在繁重的劳动间暇,经常以绘画来陶冶性情,那时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和绘画天赋即深受同龄伙伴们的敬佩。也许正是知青岁月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人生中蕴涵着的一种永不满足的艺术创作精神奠定了基础,总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一种唯美主义求全意识,对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当年知青美术创作活动中单一的主题先行,虽然局限了这些青年的创作思路,但并未能扼杀他们的艺术天性,虽然对知青美术班每个参加者来说,未必能提高多少绘画技能,但却从中发现了一些崭露头角和拥有抱负、拥有理想的美术人才,书林就是其中的一个。也正是在这个辽宁省知青美术班上,我与马书林结下了深远绵长的师生情缘。美术班结束后书林就经常来我家习画。
           书林是“文革”后恢复大学高考正式招生,第一批考入鲁讯美术学院的学生。1977年处在特殊年代,由于多年未考试招生积压了大批人才,当年报考人数有1 5万人之多,鲁美却只招收了65名学生。马书林是其中的“幸运儿”。因为经历过知青蹉坨岁月的磨炼,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遇书林分外珍惜。大学学习朗间,他除了孜孜不倦地把色彩、素描、构成、装饰等课程学精学透,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之外,出于对中国画的酷爱,在课余时间里,坚持继续跟我学习工笔画。用大量的时间研究中国传统绘画,习瘦金体书法,临摹大量古典工笔画精品。在我向他传授中国工笔画技艺的同时,辅导他创作出了工笔花鸟画《向天歌》,当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并获了铜奖,当时书林并不是国画专业的学生,却在全国性大型美展中,获得了令国画系中青年教师及学生们为之羡慕的辽宁省国画作品参赛中的唯一一块奖牌。书林能思善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工笔画的一整套复杂的编制程序和技法,而且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精髓和意蕴有其独到的体认。书林作画以身心投入,表现出超凡的毅力。年轻时画起画来常常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几昼夜不眠投身于创作中;常常为求精求确,而不惜血力气力超常人地付出。对于艺术创作,他有其与众不同的坚定自信、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执着的进取精神。当他熟练掌握工笔技巧后创作出了一系列的花乌画作品。《弄春晖》、《银梦》、《冰清》、《玉洁》等,先后参加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其中《鹅鹅鹅》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鹅群列队引颈高歌的节奏与韵律,以推陈出新、超凡的个性打破了常规花乌画的定势,作品于清新中饱含时代性,并具有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崭新的境界,令人赏心悦目。当时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南京分展区中备受瞩目,呼声甚高,受到理论家、画家们的好评,并作为为数不多的作品选送至中国美术馆参加优秀作品展,书林那一个时期的工笔花鸟画面貌虽以传统工整缜密技法为主,却已经具有了工笔花鸟画写意性的奔放酣畅的特征,一扫工笔画柔靡的积习,已初步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工笔绘画语言。那时书林对花鸟画这一画种独到的思考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就已反映出他在中国画创作领域中必将成为浮出人海的人才了。后来,在他的工笔花鸟画臻于成熟之后,他开始青睐工笔人物画,以致我们在以后的一二年中共同创作的工笔仕女画《花神》系列和《胡笳十八拍》系列中,同样展示和发挥了他对工笔人物的悟性和表现功力,在辽宁精印出版后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实在那个时期,书林除在绘画领域表现出超凡的才华外,在其他领域的多方面的才能包括与人交往、待人处世、处理问题等方面及领导才能就已初见端倪了,以致在今天成为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附中校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成为鲁迅美术学院的栋梁之才,均在预料之中。
           由工笔画转为水墨写意画创作,马书林在中国画创作道路上迈入了一个艺术的新阶段。这正是由于他的艺术修养、生活工作阅历走到今天自然天成的结果。从严谨不苟的工笔到纵笔无拘的大写意的作品变化中,我们可窥视到书林个人风格化的进程。从绘画形态上看,貌似一个从“收”到“放”的过程,实质上从个人情绪表达上看却是一个由“隐”而“显”的转换。 “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后能写意”(郑板桥语)。这条先“工”后“写”扎实的艺术之路,使书林在中国画创作的道路上走出成功之路成为佼佼者。作品中无拘无束,洒脱天成的外貌,或许是天性的使然。书林内心为人澄澈磊落,处事洒脱大气,这与其水墨大写意的淋漓酣畅是一脉相通的。他恰切地运用水墨语言以多种思维、各种绘画表现技法的综合结晶为多数人认同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导入令世人耳目一新的现代形态。让自己的气质、个性禀赋得以充分表现,客观物象与自己心灵情感得到天然融合,书林的作品无疑是高品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也是艺术道路行进中的必然结果。书林的作品无论是工笔花鸟画还是水墨人物画,都清晰地记录了他艺术探索真谛的足迹,为未来的艺术探索开拓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近年来,书林倾心于水墨泼彩大写意京剧人物的创作,在不间歇地创作着大量的作品。在历代的中国画家中有许多人从生活中选择自己偏爱的某一题材,殚精竭虑地进行艺术语言的探索。经年累月沉稳陟难的实践和见微知着地思考,终能以独特的面貌成为佼佼者而耸立于画坛巅峰,并以此为起点辐射自己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书林把同中国画一样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京剧戏曲人物作为水墨画创作的表现对象,这两个领域的国粹的重组,不啻于是一种睿智的选择。他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中华民族的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气势恢弘,对传统文化理解后的想象力远远超过常人视觉的范围。时已中年的书林在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追求上,既没有老一辈画家被西方写实性素描因素及真实再现为审美的标准所局限,固于“真”和“像”而不能自拔或沉缅于中国画传统成法而墨守成规之;更没有青年学子不满于中国画现状为了求新求异,一味地改弦更张的迷茫和困惑,追求时尚而随波逐流。他以吞吐古今、融贯中外的胸襟,在绘画语言探索和“当代”精神性、文化性的观念下进行着大胆试验。对传统水墨语言进行“解构”与“重组”,从意蕴捕捉到笔墨的表现及画面结构、空间处理、形象构成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画家的艺术品格和对水墨语言的把握。书林的水墨京剧人物画借助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语言解构传统笔墨,运用了构成原理重组水墨秩序,在意象与抽象、写意与表现、泼墨(彩)与线条的互补、交会、融合中,刷新了水墨面目,重铸了画中精魂。传统水墨的宁静、平和、儒雅在画中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恣肆、雄浑、率真、幽秘。在色与墨的混融交叠、线与点的铿锵交响中呈现他心中京剧的缤纷绚烂,用苍笔润墨营造了“墨海之中立定精神” “混沌之中出放光明”这历来人们所企望的水墨理想境界。
           书林笔下的京剧人物并不是简单描摹戏曲角色的外表形态,他认为只有当体现了画家审美理想被升华了的艺术形象与真实的戏曲人物之间拉开了距离时,才有了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书林的高明之处正是用他营造的艺术氛围牵引观者走进他的艺术天地,使观者流连陶醉。画中黑白倒置,时空错位,比例失调及色墨无序等等都是允许的,或许是必须的,使观者既熟悉又陌生,这熟悉是观者固有的,这陌生即是艺术家给予观者的。书林的水墨戏剧人物常常是把看似荒谬的变成合理的,对视觉常规进行了极限的超越,使其观者视觉更具张力,画面效果更为强烈。
           笔墨作为水墨画的要素,不只是表现形象的技巧,而且是欣赏内容的一部分,更蕴涵着寄情于神的审美意趣。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气质的展现,审美的显示和学识修养的标记,有创意的画家总是对笔墨外在表现形式的思考、怀疑、顿悟、发现高于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中。书林的水墨京剧人物画不但继承了经典水墨中的东方神秘主义的阴阳互动、黑白演进等哲学因素,而且又能从一贯被人们奉为定规的成法中挣脱出来,突破传统水墨语汇的限制,淡化具象因素,强化抽象因素,使画中的点、线,渗化、流动、干湿、浓淡等诸多形式因素,构成了抽象笔墨的韵律与节奏,营造了水墨语言的变化莫测、气象万千。只有具象的直白,难免枯燥无味;只有抽象的表达,也难以表现形象的意蕴,书林的水墨画坦率地展示自己对笔墨的思考与探索。他以超越世俗得失,无拘无束的大写大泼、大挥大洒中宣泄和喷发自己的思绪,笔墨间呈现出震憾与力度,使水与墨的表现潜能得到更充分释放。当今社会的进化,城市化的加剧,催化了个人情绪的浮动,渴望着得以宣泄,水墨画写意化的倾向趋于明显,而且愈演愈烈,这也是时代风气的使然。而市场化的形成使一批艺术家由纯艺术家变为商业艺术家,而书林不为功利所动,沉浸陶醉在自我耕耘的墨海中。
           水墨京剧人物画的创作,相对地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创作(现实、严肃题材)所要求思想内容的深度与形象塑造的深刻,也不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因此作品形式完美往往比内容的深刻更让画家倾心。在书林系列水墨京剧人物画创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技法层面的突破带动艺术语言层面和文化内涵的开 拓,在中西艺术的继承与融合中,探究着水墨画传统韵律的笔墨美、古典意蕴的意境美、现代意识的抽象美。书林对水墨画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所作的求索与思考,对于当今风格、流派纷呈的水墨画坛——不论是恪守传统的稳健者,还是喜欢花样翻新的弄潮儿,突破传统或前卫的思维定势,都会有所启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也正是书林水墨画其学术价值之所在。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4(s)   11 queries
        update: